本页是<厦门大同中心小学>介绍页面,非官方站点,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

厦门大同中心小学

阅读:171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01 06:50
单位介绍
厦门市大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。1906年(光绪三十二年)2月,时值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际,黄廷元、洪晓春、杨景文等人发起成立“大同两等小学堂”,推举洪晓春为校董会董事长,聘杨景文为校长,校址设在赖厝埕(今大元路鹭江剧场所在地),校舍是向华侨租用的庭院式两层民房,仅有六间不合规格的教室。1912年改为“公立大同小学校”,1929年改称“县立大同小学”。“五四”运动以后,新思潮对大同小学的办学起推动作用。1925年,伍远资继任校长。大同小学以“奋进”为校训,并制定“培养忠公爱国的人,培养自学自律的人,培养体力强壮的人”的教育目标,实施“教、学、做”合一,寓教于生活的教学方法,成立各种研究会,建立学生自治社团,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成为大同的一大特色。办学成绩显著,声誉日隆。1932年元旦,在小学路奠基兴建校舍,同年秋天,新校舍投入使用,旧校舍改为分校和幼儿园。1933年8月改校名“市立大同小学”。到1937年,大同小学师生员工多达近千人,发展成为厦门市规模的小学。1938年厦门沦陷,大同小学改称“北区二小”。日伪政权企图在学校推行奴化教育,但是大同小学的爱国师生同仇敌忾,不畏强敌,暗地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制,甚至秘密进行斗争。校园内充满一股民族魂与爱国心凝聚的浩然正气,虽然在日伪当局的重压下,学校不得不进行日语教学,但依然顽强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,使学生们能够避开邪恶的污染而健康地成长。抗战胜利后,1945年11月改校名为“厦西区中心国民学校”。1948年秋,学校改名“市立示范中心国民学校”,1949年春改名“厦门市私立大同小学”。1949年10月17日,厦门解放,大同小学从此进入稳步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。1950年学校参加全市性话剧、演出、演讲、歌咏、征文等比赛,均获优异成绩。1951年被指定为全市7个中心小学之一,领导学区内的7所小学和1所幼儿园。1956年7月大同小学改为公立小学。20世纪60年代初,大胆进行学科教学及学制改革新尝试,试行“五年一贯制”,教师兢兢业业,学生勤奋攻读,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茅,教学成果显著。1966年“文革”发生,“十年浩劫”,大同小学也经历了风风雨雨,一度被更名“人民小学”。1979年,大同小学恢复原名,并被确定为市重点小学,1980年被确定为省第二批办好的重点小学。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“三个面向”的指导下,大胆改革创新,学校制定了“素质教育为指导,两条渠道并重”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实验,确立“以教学为中心,德育为首位,五育并进”的教育运行机制,促进了学校的发展。九十年代以来,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,学校努力实现教育转轨。以“实验性、示范性、高品质、多元化”为办学目标,着眼于“以学生发展为本,以教师发展为本”,走“科研兴校”之路,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,创新示范性、实验性的学校品牌,已逐步形成现代教育技术办学特色。学校先后被评为“省先进教育单位”,“省文明单位”,“省文明学校”;1996年12月通过福建省教委复查,被确认为“福建省示范小学”;1997年底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首批“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”;2001年12月被全国妇联和教育部授予“全国(示范)家长学校”称号;2004年4月被福建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“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”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
单位地图